English

我们真的进了“读图时代”?

2001-02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杨建民 我有话说

上大学时,借得一册50年代版的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。阅读一过,当时懵懂,对托尔斯泰描写安娜与渥伦斯基初次见面时,那无意却蕴含丰富的眼神领会不深。但其中一幅俄国画家的油画将这个瞬间凝定了下来。读毕后许多年,其中一些细节已经很模糊了,可这个情景却至今难以磨灭。

后来又借到一本查良铮先生所译普希金诗体长篇《欧根·奥涅金》,读得如醉如痴。当时书禁还未大开,怕失之交臂,花许多时间将其中喜爱的段落抄在笔记本上。喜爱该书,除诗句精美外,还有一个缘由,即其中有精美插图。几乎重要情节都有配合描绘:主人公奥涅金随意又略带忧郁的神态;达吉雅娜被致命的爱情火焰烧灼的动人憔悴……都比文字更强烈地展示在人们面前……

再往后,但丁的《神曲》出版。这是难得的一部有珍贵插图的版本。实在的,光是那些饱含艺术家创作激情和高超想象力的版画,就值得读书人购存宝藏。可近一、二十年,图书却极少出现这样传达原著神髓又摄人心目的优秀插图了。一是书籍出版者,似乎对图文的联姻没有多大兴趣,因而大部分的作品,甚至文学作品,都少有插图;再就是即使偶尔书中有点插图,数量也极少,更重要的,质量很低,极难使人对它产生强烈印象,更不用说书、图彼此相得益彰了。

近日读曹靖华先生的散文,知道他翻译的《铁流》经鲁迅先生手出版时,鲁迅先生先从一苏联刊物上找到《铁流》的四幅版画。一幅作扉页底图,其余全部插入书中,并亲自写出说明。这样还不满足,又写信给远在苏联的曹靖华,希望他能寻找原画家,以便从那里得到更清晰、更真切的原版。曹靖华铁鞋踏破,用了一两年功夫才将任务完成。对于插图,下如此大的功夫,怪道一些旧书收藏者盛赞鲁迅等人经手编辑的图书,以为质量比今天的许多书籍都好,尽管当时印制水准远远低于今天。

近日读到一位老人的文章,其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当年对待插图的又一件事。1929年时,鲁迅先生从日文转译了苏联文艺理论家卢那卡尔斯基的《文艺与批评》。译稿送到书店后,鲁迅先生要求有一帧作者像。书店找了一张单色的铜板像,鲁迅先生不满意。他亲自四处搜寻,后来交给书店一帧作者的彩色图版像,并叮嘱要做成当时最高印制水平的三色铜板。书店找印制所制了版,拿回样子,鲁迅不满意,认为没有达到他提供的画像水准;他提供的原画像是国外印刷品。在鲁迅先生坚持下,书店只好到印制水平较高的一家报馆重新制版。做出之后,仍不能符合鲁迅先生要求;无奈之下,书店将画像送到上海一家日本人开的印刷所第三次制版。这次制版鲁迅先生才较为满意,同意印在译本上。回忆文章最后说:“今天如果还有人收藏鲁迅这本《文艺与批评》,请欣赏一下这一张插图画像,这是当年上海所能作出来的最好的三色版。”

现在排印水平不知比当年高出多少,图片集也在四处泛滥;有人甚至说进了“读图时代”。可图书,仍极少有插图,或仍极少有配合著作本身,又独具艺术价值的插图,使我们不能不大为遗憾。眼下出的一些图片集,画家或艺术家原创的东西非常少,更不用说费力地为原书配插图了。这样“吃老本”的局面约束了书籍插图的发展,也辜负了今天这么先进的印制水平。因此,希望图书制作者能够考虑读者需求,也为了推进出版业发展,切实———关注插图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